查看原文
其他

《王小波传》①|最浪漫的文学骑士,最孤独的死亡瞬间

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,满足你的知识渴求。
「经典共读精华领读」栏目开启4年了,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,新增心理、影视原著、社科、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,为你带来更加新颖、沉浸式的阅读体验,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。
这一次,我们读的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的权威传记《王小波传》,作者是文学教授房伟。这部传记以王小波的人生轨迹为记述主轴,抽丝剥茧地梳理出作家的反叛精神和美学风格来源,推导文学偶像的形成。让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,领略当代中国最独特的思考者有趣而浪漫的精神世界。
我们会从连续留言互动10期的朋友中抽取3-5位赠送精美图书,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。
阅读,既是一种陪伴,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。

领读|江徐
十点人物志原创



今天,为您带来一本新书——《王小波传》。


说到王小波,喜欢文学、爱好读书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。


幽默大胆的文风、理性智慧的思维,还有他写给妻子李银河的情书,让这位浪漫骑士成为当代文坛独特的存在。


王蒙用“难得明白”四个字评价他。


王朔觉得,如果王小波还活着,自己不如他。


高晓松更是将王小波视为神一样的存在,认为他在白话文作家中排第一。


刘瑜认为王小波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,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。


英年早逝的王小波,一生追求美和有趣,正如他的名言:“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,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。”在某种意义上,读王小波是一场关于启蒙的阅读之旅。


文学博士房伟的这本传记,通过大量采访、回忆、论述等资料,加上自己的心得,描述了当代最具争议性、最富才情的作家王小波的一生,呈现出他特立独行的养成史。


作者抓住王小波作品中的细微元素,对其追根溯源,把握了作家的创作细节,还原了小说的美学元素。


序言中写道:


“《王小波传》既是一本作家的传记,同时,也是借王小波的方法和美学,对中国当代思想史进行溯源式的回顾和梳理。王小波并非只是本体,还是方法论。”


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领略王小波的人生故事与美学追求吧。



作家之死



1997年4月10日,夜深人静之际,北京郊区王小波的居所突然传出凄厉的叫声。


当天下午6点,有人看见他在楼下散步,晚上10点,邻居看见他屋里亮着灯。第二天早上,邻居们交谈听到的惨叫,但是谁也没有多想。


直到下午3点,邻居们还不见小波出来,觉得不对劲,赶紧上楼,推开门,看见这位年轻大汉倒在地上,面顶南墙,身体弓着,已死去多时。墙上留有牙齿划过的痕迹,地面有墙灰。


经法医验定,他是心脏病发猝死。


当他承受巨大痛苦、最终离世的时候,身边没有一个人。彼时,妻子李银河在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,那几天,她一直心里发慌。直到接到姐姐的越洋电话,才知道是小波出事了。


王小波之死,震惊文坛,也引起剧烈的社会反响。


在他去世后的一个多月,共有一百四十多家海内外媒体发布相关报道、评论和悼念文章。


在他去世之前,“时代三部曲”几经曲折才由花城出版社接手决定出版,还为销路担忧。王小波的猝死,让情况发生逆转,购书单如雪片一般飞来。


死讯刚传开时,王小波的妻子和兄弟姐妹都远在国外,北京只有年迈的母亲宋华。他当时没有单位,也没有加入作协,生前好友胡贝、赵宁等人主动帮忙主持治丧事宜。


举行追悼会时,大厅里播放着贝多芬的奏鸣曲,据说这是王小波爱听的乐曲。


除了亲友、社会各界人士,还有一些素昧平生的读者赶来,送王小波最后一程。


其中不乏文化名人,比如著名学者秦晖、著名电影导演张元、知名纪录片导演吴文光等人。作家刘心武让人送来一幅挽联:愿小波先生在天堂快乐逍遥


生前,王小波接受意大利独立纪录片导演安德烈的采访时,他还笑称没有考虑死亡这件事。事实上,他不止一次在作品中谈到过对死亡的理解,比如:


“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死。到我死时,一切感觉都会停止。我会消失在一片混沌之中。我害怕毫无感觉,宁愿有一种怪感觉会永远存在,哪怕它是疼。”



王小波去世后,李银河想给他选一个“独特别致”、“充满一书气息”的安眠之地。


最终,她花费6000元,在刚开放没几年的北京昌平佛山陵园购置了一块墓地。其中有一块赤红色的天然巨石,石上撰有一行青色大字:


王小波之墓 1952—1997


每年4月11日,王小波的祭日,除了李银河与王小波的家人,常有他的崇敬者来此祭奠。


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,有的在墓前放一束鲜花,有的在墓前放一瓶二锅头酒,还有人在石头上贴上纸条,上面写着:“谢谢你,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。”



傻波子,革命者的后代



1952年5月13日,王小波在北京复兴门成方街附近的一家医院出生。他是王家的次子。


小波这个名字,是母亲为他所取,以此记录之前全家受冤的事件,同时也在新生儿身上寄托了信心,希望将来能获得清白,更是鼓励家人学会坚强,将大风浪化为小波折。


然而,这个在风浪中出生的孩子,继承了在风浪中前行的勇气和韧性。


王小波的父母,是1949年后“进城”的革命干部。


父亲王方名,来自四川渠县,聪慧睿智,风流潇洒,狂傲狷介,是一位投身革命多年的文化干部。


母亲叫宋华,来自山东牟平革命老区,为人豪爽正直,朴素端方。、



王方名出身地主家庭,自幼倔强聪明。高中时期,因为发表同情苏区和中共的言论而被学校开除。但他并未因此消沉,很快经人介绍,转而去了当时革命气息浓厚的川东师范。


后来,在某场运动中,在北京担任政治教育专员的王方名,被下放到人民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。从此,他索性以半路出家的老八路身份,挤进学术界。


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,在《艺术的内丹》一文中追忆过自己父系家族的传奇历史,称其父亲王方名是:


“没有城府、不修边幅的率性之人……正像许多早年投身革命的读书人一样,有一种性格躁动、不安于室的倾向”,“有一种川人的刚烈之性”。


年轻时候的宋华聪敏好学,性格刚毅,追求进步。做过刺绣女工,吃过不少苦,很小的时候就生出反抗旧制度、向党组织靠拢的倾向。


作为革命后代的王小波,见证了革命宏达叙事的高潮和落幕,并以自己顽强的文学创作表达出一代人的思考。



小时候的王小波长得不好看,黑黑瘦瘦,两片嘴唇厚厚的,像两条小肥香肠,蒜头鼻,招风耳,单眼皮。宽宽的额头与灵动的眼神能够让人看出,这孩子很聪明。


若干年后,王小波送给李银河的童年照片中,有一张清秀可爱,目光炯炯,他自己认为是最“英俊”的一张。


这个在苦难中出生的孩子,从小体弱多病,时常发烧呕吐。后来吃了很多钙片,长成一米八四的大汉,身体并不特别强壮。


除了先天缺钙所造成的佝偻和桶状胸,王小波还有扁平足,远行之后容易疲劳,一疲劳,就会因为心脏瓣膜闭锁不全而出现嘴唇发紫。这个问题,当时没有引起重视,却成为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。


体弱多病的小波,经常会盯着一个地方发呆,一看好半天,家人因此喊他“傻波子”。


这种发呆的情况,在其哥哥眼里属于一种冥想,正是孩子独特的心灵特质的呈现。



铁一号里的童年时光



王小波三岁那年,全家人迁居人民大学的家属宿舍——铁狮子胡同一号。


铁狮子胡同,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,它神秘而庞大,代表了帝都政治文化的精华,也是民国政治风云的重要空间。


胡同里的居民楼有木质结构,也有砖石结构,都被涂成红色和灰色,因此叫作红楼。当年,王小波一家住在红楼上。


铁一号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,少了杂乱和粗鄙的快乐,多了厚重的文化气息。在这里,通过玩闹与嬉戏,王小波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神秘气息。



50年代前期的北京生活,大家朝气蓬勃,充满理想和诗意。


周末,铁一号大院里举办舞会、茶话会、联欢会、京戏专场时,王小波喜欢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,不停地捣乱。


他会捅马蜂窝、捉弄小朋友,在马蜂的嗡嗡嗡声中逃之夭夭。他也喜欢跟在哥哥和其他大孩子身后,去胡同里那些古老的楼群中探索未知的秘密。


关于王小波这一时期的童年时光,书上有一段优美的描写:


“这群在‘新北京’长大的革命者后代,小心翼翼地穿行在回廊,感受钟楼的恐怖;在高高的房顶,感受鸟儿般的自由;


在落日的余晖里,寻找传说中的地下室水牢;在磨损而破败的木制地板上奔跑,在某个幽暗的角落捉迷藏。


他们怀着恐惧和神秘的刺激,寻找着隐秘的历史气息。



作为小时候的深刻印象,铁一号的影子,成为王小波童年经验里的重要一环,后来出现于他的《三十而立》等小说作品中。


随着反右运动临近,社会空气越来越紧张,铁一号里也搭起席棚,出现花花绿绿的大字报。


对此,王小波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并没有在意,他们将之视为一个盛大游戏。他们看不到大人的批判与奔走。


没过多久,王小波一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。闭门读书的王方名,凭借学识引起了领导的注意。


这让王方名一家避免了被迫害,也使少年王小波能以超然角度观察那个时代的荒谬。


因此,他那些“反思”“文革”的小说,不带浓重的伤感气息,而是在一个智慧、爱、有趣的范畴内探讨革命与人性的关系。



结语



今天,我们读到的是:王小波的病逝、他的家庭出身以及在北京著名的铁狮子胡同度过的童年时光。在苦难中出生的王小波,从小体弱多病,还有先天缺钙、扁平足、心脏瓣膜闭锁不全等问题,这也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。一个人的命运,也许早有定数。


作为革命者的后代,他度过怎样的顽童时代呢?


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。


文中图源网络。


点在看,做个独立思考者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
点击图片,阅读更多好书

点在看
做个独立的思考者
↓↓↓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十点人物志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